【文創x經濟系列】以Heartware塑造香港文創價值
CSR Times
「香港人返工壓力大」雖是老生常談,但港企一般較少正視職場壓力與員工精神健康問題。其實員工受情緒困擾以至出現抑鬱或焦慮徵狀,不但關乎員工健康,還會影響公司的營運表現。《亞太專業服務公司職場心理健康問卷調查》於2020年收集到來自13個行業,共超過1,500份問卷回覆,指出有四分之一的香港員工在過去一年中曾經歷過精神健康問題,除疫情所引發員工的擔憂之外,「缺乏社交活動」及「工作保障憂慮」亦是當中重要的因素。
據相關調查顯示,全港有超過30萬人患有抑鬱症,平均每10名香港巿民就有一人指自己曾經出現抑鬱症狀,企業決策者在維護和改善員工心理健康的迫切性前所未有。精神健康不單會影響企業員工的個人及家庭生活,更會波及工作表現及效率,令生產力下降以至出現公司人員流失等問題。研究指,員工心理健康不佳會導致企業有直接的損失。但對員工精神健康的投資,則可獲得正面的回報。事實上,無論是企業或在職人士,都可在工作安排及情緒上,支持受情緒困擾的同事,一同改善情況。
情緒困擾有迹可尋
作為辦公室的一員,其實可以多留意身邊同事情緒上的變化,而情緒困擾往往有迹可尋。例如,當發現同事有着「極端」或不尋常的轉變,例如一個平時十分活躍的同事突然在短時間內談吐舉止變得異常沉默,又或是一向穩重慎言的同事,變得容易情緒激動,都可能是情緒受困的徵兆。更值得關注是受困擾的同事往往出現「假性上班」(Presenteeism)的行為,意謂在生病的時候,還會勉強來上班,令情況更嚴重。
一般人認為,公司中高層員工因擁有較優越的待遇及較高的能力,往往較少受情緒困擾或患上抑鬱症,但情況不一定如此。中高層人員要同時應對上級的要求和人事管理問題。作為主管,不一定能對下屬暢所欲言,亦少了一個適切舒發情緒的渠道。有時他們會高估自己情緒管控能力,往往減低了尋找他人幫助的意願。
建立開放尊重的企業環境
在企業層面應對此問題,必須建立一個開放、關懷及尊重的氛圍,讓受困擾的同事有機會在一個信任的環境下,共同解決問題。在香港,不少企業仿效歐美企業的做法,人事政策上訂立支援精神健康相關措施,幫助員工應付工作壓力。一些例子包括:
作為員工,可主動留意身邊同事的需要,採取開放陪伴及非批判的態度,聆聽他們的心聲。個人層面而言,我們可嘗試學習面對工作壓力,在感到壓力的初期,透過自我生活模式的調節,例如透過收聽音樂、參加瑜伽班和跳舞班,以及靜觀活動等,減低壓力及抒發情感,也能調整作息時間,管理自身精神健康。
現時,市民逐漸對精神健康和抑鬱症的關注有所提高,利民會亦透過情緒支援熱線及綜合社區支援服務,幫助受情緒困擾的人士,並利用電視節目等渠道,例如本會最近與ViuTV合作拍攝的抑鬱症專題節目,以加強大眾的教育,希望打破大眾對精神健康問題的偏見,幫助更多受精神困援的人士走出陰霾。
撰文:黃建隆博士 利民會署任助理總幹事
Recent comments